籀园怀思
时间:2013-07-27 09:40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籀园怀思作者: 鱼木 来源: 时间: 2013-06-07 阅读: 次1. 走进典雅清致的探花楼院子,沿着草坪间的石径小道,穿过鹅掌岩古榕的树阴,迎面有几级小台阶,左侧连通藏书阁的阶梯,往前则是一个圆洞门,门楣嵌有扇形的青石匾额,镌刻着篆体的“籀园”两字,闪烁着金色的光泽,此乃温籍著名书法家林剑丹先生题写的园名。 坐落在瑞安西郊赵家山(又名外陶尖、陶峰)的“籀园”,南接探花楼,西依高速路,占山地12亩,花木阴翳、清隽静逸,与典雅精致、古色古香的探花楼连为一体,相映成辉。园内辟有孙诒让铜像、怀籀亭、王超六铜像、曾联松石雕、英烈群雕、三公亭等景观,充盈着浓郁的人文意蕴,这是一座为缅怀瑞安中学主要创始人孙诒让,以及历代先贤学长而兴建的纪念性主题公园。 “籀园”建于2008年,其实“籀园”其名由来已久。1908年,朴学大师孙诒让逝世,温州学界人士深为悲痛,为追念先生曩时倡办全郡教育之功,商议筑祠堂崇祀以报先生。1912年,购得“依绿园”旧址(位于今温州鹿城九山河滨胜昔桥畔),并着手建造籀公祠,1916年落成后定名为“籀园”。孙诒让先生号“籀庼”,人尊籀公,取“籀”字名园,以示纪念也。 籀公仙逝已逾百年,恩泽延绵,影响深远。瑞中人本着怀念与感恩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精心打造纪念公园,并借“籀园”为名,以此来缅怀籀公等先贤学长,追思他们为母校的创办与发展立下的不朽功勋,此无疑乃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创举。 2. 越籀园圆洞门,再上几级台阶,便是一方平台,黑色的大理石基座居其中,上面屹立着孙诒让铜像,在青翠苍劲的松树衬映下,显得格外的庄严而肃穆。基座正面镌刻“孙诒让”三个大字,字体遒劲古朴,风骨清俊,临摹于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的墨迹;基座背面是孙诒让简介的铭文。 这座籀公的青铜胸像,净高112公分,连基座高达3米,系1996年瑞中建校一百周年时,由上海瑞中校友会倡议捐资塑建的。铜像原先矗立于仓前街老校园的西岘山山坝,2003年因校园整体搬迁,暂移至陶尖山畔新校园的甄综楼前,2010年5月正式安放于籀园。 仰望籀公铜像:脸庞消瘦,神态坚毅,身穿长衫,头戴皮帽,眼镜后面那双深邃眼睛,透出睿智而仁慈的目光。籀公不仅是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目录学、金石学、文献学等方面具有卓越成就的一代鸿儒,也不愧为温州乃至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先行者。甲午战争之后,他走出书斋,力倡教育救国,兴办学校,以“储才兴学”为己任,全力投入地方教育事业。1896年,他牵头在瑞安创办浙江省最早的数学专门学校——“学计馆”之后,又先后在温州、丽水两府16县,兴办各级各类学校300多所。虽然苍天妒才,只让他走过的六十个春秋,但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可谓近世学者罕有其匹。他迈越前贤,泽被后世,章太炎赞之:“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尊之:“启后承前一巨儒”。 铜像平台的后围栏上,镶嵌着孙诒让铜像捐资纪念碑,黑色大理石上镌刻着捐资者名单。这密密麻麻近500人的姓名,寄托着瑞中学子对母校创办人孙诒让先生的无比感恩之心和崇敬之情。饮水思源,大恩难忘! 3. 从籀公铜像左侧台阶拾级而上,再折右路而行,抬头便见一座石亭翼然山腰,亭檐飞翘,气宇轩然。这是一座六角单层石亭,名“怀籀亭”,由上海瑞中校友会于2010年春集资捐建。石亭构件全为青石,五边设美人靠,基石上嵌着“春风化雨永怀孙公”的字碑。 亭名及柱联分别由温籍著名书法家林剑丹和马亦钊书写。柱联“质力弥纶竞胜飞腾天演界;文明教育集群陶铸国民才”乃孙诒让先生1906年所撰。当时,瑞安普通学堂更名为瑞安县公立中学堂,择定农历二月十五开学,时任学堂总理的孙诒让亲撰联语,并嘱其弟书法家孙诒泽书写,制成楹联悬挂于学堂礼堂两侧,以壮观瞻。 此联语已历百年,依然可见孙诒让教育理念的超前和深远。正如他1896年撰写的《瑞安新开学计馆叙》,提出了“甄综术艺,以应时需”的办学宗旨,至今仍富有鲜明的时代感,被奉为瑞中的校训,由此孕育了“崇德尚行、应时创新”的瑞中精神,着一代又一代瑞中学子的茁壮成长。 4. 离开怀籀亭,沿石阶继续攀登,山坡拐弯处左首平台立有王超六铜像。铜像为胸像,净高88公分,身着中山装,目光炯炯,正视前方,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基座为黑色大理石,正面镌刻“王超六”三个大字和生卒年代,背面铭有王超六先生简介。 王超六先生是位教育家,毕生献身桑梓教育事业,在艰难困苦的抗战时期,他出任瑞中校长,临难不惧,殚精竭虑,扩充校舍,增设分部,推动加快瑞中的发展。特别在瑞安沦陷之时,他力保学校弦歌不绝,并力排万难,于1942年创办瑞中高中部,使瑞中成为当时温属八县中最早的县立完全中学。 王老校长桃李满天下,懿德高风,令人景仰。2006年,杭州、南京、上海三地瑞中校友联合发起捐建王超六铜像、缅怀王老校长功绩的倡议,得到了海内外校友的热烈响应,瑞中百十华诞纪念日,铜像在校艺术馆隆重揭幕,2010年正式安置籀园。 5. 王超六铜像的后上方有一块平整的山坡,现辟为“国旗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的石雕在绿树红花簇拥中而立。 石雕为曾联松先生的半身像,以他设计国旗年代的照片为蓝本,手握铅笔,凝神而思,背景为五星红旗造型。整座雕塑高250公分,宽350公分,以本地褚红色的花岗岩雕制。石雕前绿草成茵,安放着青石纪念碑。碑文刻着: 曾联松(1917—1999),1932年瑞安中学初中毕业,1936年考入中央大学经济系。1944年至1946年任瑞安中学教师。1949年7月,响应全国政协筹备会征集国旗图案的号召,设计了五星红旗图案。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一得之愚献祖国,五星旗海壮山河。”(曾联松诗句)为伟大的共和国设计国旗,这是曾联松校友的无上光荣,是瑞中人的无上光荣,也是瑞安人民的无上光荣,人们不会忘记,历史也将永远铭记! 夕阳西下,伫立国旗园,面南眺望,前方不远处是瑞安母亲河——飞云江,霞光尽染,彩云翻飞,船帆点点,海天一色;俯看脚下的赵家山麓,夕阳返照,流光溢彩,杂花生树,鸟语花香。这时,“秋水一江横钓艇,夕阳半岭出樵歌”、“千峰影落苍烟外,万树声生夕照边”的诗句便会涌上心间。因为这一带的夕阳美色,被誉名为“陶峰夕照”,乃瑞安古代的集云八景之一。清代乡贤金兆珍曾如此描写赵家山陶峰的景色:“赵家山麓夕阳殷,胜景陶峰快仰攀。倒影中流光返照,浑疑身在五云间。” 6. 籀园的东首最高处,辟有“英烈园”,占地约100平米,瑞中英烈群雕位于此园。英烈群雕背景墙为旗帜的造型,正面高达4米,宽10米,横向中间干挂着2米高、10米宽的花岗岩浮雕,镌刻着林去病、郑敬衡、郑馨、黄德中、林凯、赵天麟、洪彦湜、张弢、竺忠定、张志玉烈士的雕像,无不英姿飒爽,浩气凛然。背景墙右上方临摹着毛泽东主席手迹,“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左侧背景墙干挂的是2米高、5米宽的黑色大理石,烈士的个人简介镌刻其上。 这10位烈士均为瑞中毕业生,除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赵天麟牺牲于1954年外,其余9人分别牺牲在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其中有一九二七年英勇就义的中共浙江省委特派员郑敬衡;有一九三零年牺牲的中共党员张志玉;有一九三二年牺牲的中共瑞安第一任县委书记林去病,中共杭州市委书记、省委常委、秘书长郑馨和中共党员张弢;有一九三三年牺牲的中共瑞安城区支部书记黄德中;有一九四二年英勇就义的中共党员竺忠定;还有抗击日本侵略者而英勇殉国的黄埔军校第十三期毕业生林凯和敢与日本战机相撞同归于尽的瑞安历史上第一个空军飞行员洪彦湜。 这些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虽死犹荣,名垂千古,彪炳史册,他们是瑞中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瑞中人心中永远的丰碑,是思想的旗帜,是指路的航标,是战斗的号角,催人奋进,催人向上。 7. 从英烈园折返下山,绕山脚而行,在通往陶园的悬嶂下,有石质三角亭一座,名“三公亭”,玲珑素雅,简洁质朴。亭额由张永舒校友题写,柱联选用黄绍箕先生撰写的旧联:龙蟠道渊聪声烛物,鸿渐衡门博学甄微。 三公亭所纪念的“三公”——黄绍箕、项湘藻、项申甫,均为瑞中的创始功勋。黄绍箕先生为学计馆九位发起人之一,也是瑞安普通学堂(瑞中前身)的首任总理,曾任湖北提学使、京师大学堂总办等职,著有我国第一部《中国教育史》;项湘藻、项申甫昆仲系瑞安实业家,热心教桑梓教育,1897年承孙诒让先生支持,创办了浙江省最早的外语学校——瑞安方言馆(1902年和学计馆合并为瑞安普通学堂)。1909年当学校因经费匮乏议停时,他俩慷慨解囊,出资续办,为瑞中的弦歌不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追根溯本,饮水思源,“三公”及籀公,兴学育才,为近代教育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殊可纪念也。 8. 籀园,不愧为觅史溯源的佳园,每一处景观都展现着先贤的伟岸身影,让你肃然起敬,感恩在心;每一个回忆都承载着艰难的创业,让你抚古思今,浮想联翩,为昨天而感慨,为今天而欣慰,为明天而憧憬。 从学计馆、方言馆创办至今,跨越了三个世纪的瑞中,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今日已成为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深厚文化底蕴、鲜明办学特色、丰硕教育成果的百年历史名校,荣膺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跻身中国百强中学之列,这离不开师生发奋图强、开拓创新的努力,更要感恩先辈们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所奠定的基业。 籀园,让人深切的怀思,也给人深深的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