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笑话,爆笑笑话,男女笑话,冷笑话-幽默笑话集

幽默笑话网 > 心情日记 >

一个社区民警的爱民情怀

  2014年10月31日,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右三)听取了洛阳市公安局“素质强警年”工作汇报,并与潘丹勇亲切握手

洛阳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王社成(左三)来到定鼎门社区调研并听取潘丹勇介绍辖区情况

在辖区中走家串户,宣传各种安全常识的潘丹勇

潘丹勇正在向辖区内的小学生赠送自己发明的安全飞行棋

社区86岁高龄独居老人张玉荣在聊天中拿出了自己的手机,和潘丹勇一起分享心中的快乐

□曹颂今 范进通 陈骏

  阅读提示

  2014年,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省公安厅厅长的王小洪提出了公安机关在工作中要坚持“群众第一、基层第一、民警第一”的工作原则。

  在所有公安工作岗位中,与群众“贴”的最近,“位置”处在最基层的,无疑是被大家称之为“片儿警”的社区民警。在洛阳市洛龙区定鼎门社区,有这样一位“片儿警”:平时爱揽事儿,每天给自己定下晚上8点钟才下班的工作时间。主动和辖区内环卫工们交朋友,以帮助获取更多的“遗失物品”并为它们一一找到“主人”。除去每天的日常工作,无论是居民家中下水道堵塞,还是帮助居民扛大白菜,甚至是陪独居在家的老人聊天……不管什么事儿,群众只要有困难,他都会出现。

  这个“片儿警”名叫潘丹勇,5年前,他还是一名特警,是什么让他放弃了这个岗位而选择扎根社区,处理一般人看来烦不胜烦的“鸡毛蒜皮”而乐此不疲?是什么让辖区居民把他的名片专门放进家中的药盒,当做“常备药”?又是什么让一名“片儿警”废寝忘食连续工作3天破获大案?

  近日,笔者走进洛阳市定鼎门社区,和潘丹勇一起走进他的社区和日常工作,感受他心中的那份“充实和快乐”。

  一年为七百多个钱包找到失主

  2015年初伊始,笔者来到洛阳市洛龙区定鼎门社区找到潘丹勇时,他正为刚接手的一个“大单”而忙碌着。去年12月,他刚从洛阳市民贾晓霞手上接过1000多件找不到主人的遗失物品。

  贾晓霞是一位曾经在洛阳从事“失物招领”机构的负责人,从2010年“满怀激情”地开始从事这项工作,到前不久深感失物招领“费心、费力、不落好”以至“心灰意冷”地选择关门,4年后仅“压在手上,无人认领”的失物就在贾晓霞这攒下了1000多件。这些东西该咋办?正当贾晓霞一筹莫展之时,她通过网络了解到在洛阳有一位热心的社区民警也一直在从事着这项工作。“把它们交给警察,我也放心了。”通过联系得知潘丹勇愿意接收,贾晓霞在松了口气的同时,将这1000多件失物转交给了潘丹勇。

  作为一个社区民警,为何会与“失物招领”扯上关系?几年前,在潘丹勇刚到定鼎门社区当片儿警时,他经常会遇到清洁工将在垃圾箱里拾到的钱包转交警务室,由于这些钱包大多数是小偷行窃后丢弃的,虽然已经没有了现金,但身份证、银行卡等物品还都在。作为一名经常给辖区居民开各种证明的社区民警,潘丹勇深知证件丢失的麻烦。于是,他便开始留心各类拾获物品上的信息,试图利用这些信息去寻找失主。

  “各种支离破碎的信息凑在一起有时就是重要线索,这过程就像破案,琢磨多了有意思的很。”潘丹勇说,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甚至一张纸片上留下的一个电话,都会成为他“破案”的线索。

  有时为了给一张身份证找到主人,潘丹勇可能要打上几十个电话,社区民警的工作本就忙碌,为了多帮助几位失主,潘丹勇给自己延长了工作时间——每天晚上工作到8点钟,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了现在。从2014年初至今,潘丹勇已为781个遗失物品找到了“主人”,其中仅现金就有3万余元。

  伴随着潘丹勇的坚持,办公室墙上的锦旗越来越多,但让潘丹勇更为高兴的则是自己收获的信任与理解。几年来,不少外地的失主花着比失物“价格更高”的路费,专程赶到洛阳向潘丹勇表示感谢,“不为别的,只为来看看这位负责的警察。”

  “有时候推掉‘表示’比找失主都难。”平时较为内向的潘丹勇腼腆地告诉笔者,不少失主在领取财物时都要“表示表示”,这份心意却让他“很是为难”。

  两年前,一个寻找起来具有“高难度”的钱包交到潘丹勇手里,在钱包的明显位置,除了3000元现金和一张20万元的欠条外再无他物。第二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潘丹勇发现在钱包的夹层中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车险”两个字和一个电话号码。但电话拨了过去,对方只是一个保险销售员,几乎每天都要与大量客户进行联系,丝毫想不起钱包的主人究竟是谁。不愿轻易放弃这个有效线索的他三番五次地给对方拨去电话,以至于对方怀疑“遇到了骗子,要打110报警”。潘丹勇反复跟对方进行解释,甚至报出自己的警号和工作单位以取得对方的信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潘丹勇的反复追问下,这位保险员终于想起了一个有用的信息,潘丹勇也最终和失主取得了联系。

  后来失主来到警务室,直到从潘丹勇手中接过“找了几天的钱包”才敢相信“这是真的”,并执意要给潘丹勇留下1000元现金以表达谢意。潘丹勇百般推辞,但失主在临行前,偷偷地把1000元放在了潘丹勇办公桌的角落。直到离开许久,他才给潘丹勇发去了短信告诉他“一定留下,这是你应得的。”

  为了归还这1000元钱,潘丹勇通过失主的各种信息打听到他的妻子在洛阳开有一家文具店,几经辗转,潘丹勇最终在文具店将这笔钱还了回去。

  “咱不图别的,非说要点啥的话,失主来了说句‘谢谢’咱就满足。”几年来,潘丹勇也带动了许多“身边人”加入到了“失物招领”的队伍中来,面对日益增加的遗失物品,由潘丹勇牵头筹备的“定鼎门失物招领中心”目前也已进入筹备阶段。中心建成后,潘丹勇将联合社工、志愿者等队伍,一起把“失物招领”这件好事坚持下去。

  救灾经历,让他选择扎根基层成为社区民警

  “小时候都有英雄情结,当警察感觉很光荣。”1996年,21岁的潘丹勇带着从小就有的梦想,考入公安系统,做了一名警察。

  从警之初,潘丹勇并不是一名片警儿。19年的从警道路一开始按照他“当英雄”的设想走的“顺理成章”:先做巡警、又做特警,历经刑侦、反扒多警种历练,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已经使他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一线警员。如果继续这样的轨迹,他的从警生涯可能会是一条充满激情的道路。

  2008年8月,汶川发生地震,身为特警的潘丹勇报名参加了救援,随特警支队战友一起来到了四川江油执行公务。

  到达之初,遭遇重创的灾区百废待兴,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看到灾区群众对他们这些“穿制服”人的信任,潘丹勇在自己的日记本里记下了这样一段话:

  “与其说是来救灾,不如说是完成了一次精神的升华;与其说是我帮助了灾区群众,倒不如说我接受了他们的帮助。现在,我深深地感觉到作为一名警察,我和群众的关系应该更亲近一些。”

  3个月后,潘丹勇和队员们从灾区凯旋,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心中萌生了一个几乎令所有人都感到惊讶的想法:转行。

  更加深入群众,和他们打成一片,切切实实地为他们做些身边的“实在事儿”,这才是他想要的生活。

  2009年,洛阳市公安局组织优秀机关民警下社区进行工作,潘丹勇第一个报名参加。2011年9月,“锻炼期满”的潘丹勇却主动给组织打了报告:请求调入社区,当一名普通“片儿警”。

  一时间,不解、埋怨,甚至嘲笑都传了过来。的确,在常人眼中,从特警到“片儿警”这个落差的确有点大。

  “当时身边人都不理解,觉得我放着光鲜的活不干,非要到社区做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是不是傻了?”回忆起几年前的境况,潘丹勇如是说。

  刚到社区的日子,就连他自己也有些不适应。平时打靶、格斗、射击,如今却要接待群众、找群众谈心,甚至冬天还要帮群众搬大白菜。社区民警的琐碎活儿,让潘丹勇一时有些不习惯。

(责任编辑:幽默笑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