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注册会员!在线投稿,发布笑话,分享快乐!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内容

经典短文需背诵

作者: 幽默笑话网 来源: www.ymxhw.com 时间: 2014-04-20 阅读: 在线投稿

    语文学习离不开背诵,尤其是对唐诗宋词,以其短小精炼易记易诵极富音乐美与意境美而成为小学生诵读的首选。然而学生是会长大的,随着年级的升高,现代经典短文应该逐步进入学生的视野,对于古诗,我们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对于经典短文我们的要求也不应该降低标准。其实,大量背诵原本就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老方法,我们大没必要仅仅因为其不符合现代求新创异的时髦要求而弃之。今年,我有幸而担任着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也因此列入了一项全新的计划——我要让我的学生在一个学期背诵课文八篇,一学年背诵课文十六篇。文章先以课本中的为主,如果课文实在不如意,则从课外精选补充。
    本学期我们的背诵科目是《山中访友》《山雨》《詹天佑》《穷人》和《唯一的听众》《少年闰士》《一面》《老人与海鸥》,这些千字文在充实着学生头脑的同时,也必将进一步充实起我们教师的理论数据库:
    一、“少不风诵,壮不议论”——大量背诵是让学生亲近语言、积累语言的最有力的方法。 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历来占有突出的位置。遗憾的是,在当今改革创新的形势下,它被当作“死记硬背”陈腐做法而弃之如敝履!其实,我们对“死记硬背”也要辨证的看待,我们反对的是其中的“死”与“硬”,对于“记”与“背”也一棒子打死,那可真是“泼脏水带上了孩子——折大了!”你说对于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生字的掌握,你不让学生记住行吗?对于一些成语典故、名言警句你不让学生背诵行吗?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知道,语文背诵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与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是最有力的方法。可以这么说“让学生读十篇,不如让学生背一篇”!所以荀子才会说“少不风诵,壮不议论”,为什么?那还不是因为你肚里没有词吗!俗话说理屈词穷,此外荀子所说的是“理虽不屈,词已穷”无以表达,只能沉默是金了。因此,学生如果平时加强熟读背诵佳辞妙句,精美篇章,就能不断丰富他们的语言库,真正做到“腹中藏书一万卷”,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慢慢地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才能把别人的作品融会贯通地变成自己的东西,自然就知道话该怎样说,词该怎样用,文章该怎样写,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经验的积累,不断在表达上得到有益的借鉴,甚至连记住的精炼的字句,名言警句也会自然地涌于笔端。正如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知文也。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背诵常与朗读连在一起,一篇美文,只有出声去读,你才可能体会到我们汉语言所特有的那种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出声去读,你才可能深切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变化,因此,也只有出声地朗读才能快速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于这一点,大家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这从幼儿园里我们就教孩子们背诵唐诗宋词可以看得出来。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将它进行到底——幼儿园里背的是唐诗,小学里背的是唐诗,到了初中里我们还是在背唐诗(高中本人没有教过,也没有调查,故不敢妄言),让学生们背诵几篇精美的现代文成了一道谁也不想或不敢跨越的门槛。其实,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背诵的篇章就应该有所加长,也只有这样我们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不至于永远停留在小学阶段。
    二、“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大量背诵是让学生得到情感陶冶的最直接的途径。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首岳飞的《满江红》气吞山河,你只有去熟读,你才会有所感受;一曲李清照的《声声慢》如泣如诉,你只有能吟唱,才能被其凄凉所感染;同样,面对朱自清的《春》清新如画,你只有达到背诵的程度,你才能进一步略其音乐的美感,才能绘出自己精神的春天。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云“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其中“自知”的不仅有“义”,更有情感在内。“熟读”——背诵的过程,文章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就能得以体现,字句之中所蕴藏的情感,才能得以体验。魏书生说:“背一些激励人上进,教育人忘我,引导人开阔,启发人理智的文章名句,本身就是养成完美人格的需要,是加强自身修养的需要。”格调高雅、内容健康的优美诗文,通过背诵这一环节,才能更有力的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学生的人格。
    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量背诵是让学生内化文法的最坚实的基石。 我不赞成就那么一句或一段式的背诵,就像对于老舍的《草原》,仅仅背诵文章的第一段的“草原景色”我认为是很不够的,因为仅如此则无法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无法理解作者是如何将写景与叙事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山中访友》也不支持仅去背诵“我变成了树”那一段,不管他是多么地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因为仅如此去背是无法完整地了解全文拟人化手法的运用的;同样,单去背诵《詹天佑》中的“詹天佑背着标杆”亲自去测量一段,充其量不过让学生记住了詹天佑的勤勉,无法从整体上感悟全文是如何通过一件有代表的事来写一个人的!所以,我让学生背诵的一定是一整篇的精美文章。以便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起承转合、谋篇布局、叙事的祥略与思维的跳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说的是“首”而不是“句”。同样,我们想要让学生能够写一篇像样的“文”,让其背诵一定数量的现代文,无疑也是有效的方法。因为只有在背诵的过程中,文章的整体结构才能深深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同时,也只有达到背诵的程度,学生才会发现平时不可能理解与掌握的一些叙述或描写的方法,其中也包括人们地一般叙事过程中思维的一些跳跃。只鳞片爪的记忆与背诵,只能算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雕虫小技,是很难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的。人之大脑对于知识犹如人之胃对于食物,食物在胃中如何被消化吸收本人无法感知其过程与奥秘,知识在大脑中如何转化为能力本人同样无法感知与把握,所以,我们能做的最高水平也许就是先将“食物”吃进肚里,加以时日必将为我所用。因为这一方面既丰富了学生词汇、句法和文章结构的模式,另一方面又能转化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自然地形成有力的表达。
    总之,就目前语文学习来说,不管课堂模式与实践活动多么的丰富,但对整篇经典短文背诵的缺失确是十分明显的。要知道,学生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它都需要有一定的物质作基础,语感的形成、情感的熏陶、文法的掌握都不能例外。而背诵就是他们的基础,它能让学生真正有效地在头脑中储存起感性的语言模型,这种直接的第一性的实实在在文学材料积累的越多,其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就会越强。许多国学大师如章太炎、鲁迅、郭沫若无不都是从小熟读背诵了大量优秀传统的文化典籍,才使得他们做起学问和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旁征博引的。当然,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作家,但就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达成《课程标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让学生背诵一些精美的文章也是非常必要的。

 

  • 上一篇:经典文章分享网站
  • 下一篇:经典文章:旧地重游
  • 相关阅读

    发表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