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哲理诗词研究综述 诗词对联 佛教网 般若文海 佛学文章 佛缘(2)
时间:2014-02-08 06:45 来源:www.wyhlm.com 作者:美文网 点击:次
苏轼此作在说理中阐示苏的哲理。其实宋诗就象赵翼在《瓯北诗话 》所说:“宋诗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好议论、好说理,但不少作品就理说理,写得淡乎寡味。如黄庭坚“谁云事君难 ,是亦父子间 ”这样的句子就毫无诗味。苏轼则尽量避免这种倾向。理要说,又不破坏诗作的意境,使理趣蕴含在说理之中。“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单从此诗的这些语句看来,其具有强烈的个性探索色彩,持与世无争的态度,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厌恶。在苏轼看来,世间万物,“殆天数,非人力”张孝祥《六州歌头》句,争又何益? 因而人生只能以“疏狂”对待,摆脱尘俗事务,获得精神自由。然而现实却不会让人“疏狂,那就只能天天呼酒买醉,在醉中求得超脱。显然其中包含了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下阕由春光难得说起,美景不容辜负,更应该“得饮酒时须饮酒,举杯高歌,以酒来超脱现实,使饱经忧患的心灵得到安慰。这样,哲理在词中进一步得到深化 ,并馀韵未息地感染读者。由此看来在说理中阐示哲理更具有说服力。 三、《临江仙·夜归临臬》、《如梦令》所体现的在叙事中穿插哲理的特征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此词中苏轼巧妙地在叙事中穿插了哲理。叙事就是叙述事情 ,诗作中通篇叙事者即为叙事诗 ,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叙事作为一种表达手法,在诗词创作中常常用到。而高明的作者也可能将理趣穿插于叙事之中。《临江仙·夜归临臬》反映苏轼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写出了他的真性情。“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作者夜饮归来,敲门不应,夜阑更深,万籁俱寂。他伫立江畔,倚杖独立,听家童鼻息,听大江涛声。叙事之后写他颇不平静的内心。他想到自己“致君尧舜 ”理想的破灭,想到自己遭人构陷,身入囹圄 ,痛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道出了作者长期孤愤的心情。接着插入“夜阑风静縠纹平”,这一句明是景语,实际也包括了作者的感情:避开风波 ,全身远祸。最末的两句“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馀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唱出了。读毕,我们可以感到这首词,“物”与“我”的统一 ,“情”于“理”的融合 ,已经圆通无碍 ,体会到苏轼作为哲人和文学家对宇宙人生的超然了悟。甚至一些不起眼的小事 ,苏轼也能探幽烛微 ,借以阐发理趣。 再看一首人们较为生疏的小令《如梦令》: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将洗澡搓背入词令人解颐。就是这样一件小事,被苏轼借来说明:无论政敌怎样颠倒黑白,罗织罪名,我苏轼都是清清白 ,刚刚正正的。一番道理 ,就这样轻轻松松、自自然然地被阐发出来了。 通过以上作品的分析,总结出苏轼的哲理诗词苏轼诗词呈现的特征如下:即以物寓理 ,以理寓理 ,以景寓理 ,以事寓理。苏轼的哲理诗词实现了对前代哲理诗和情景交融之作的根本性突破它比情感更为深邃,更容哲理是宋代诗歌最重要的果实与内核易引人深思,产生吟咏不尽,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哲理诗的写作正应该将作家睿智的理性风范和大海般的胸怀相融合,别具匠心,别出机杼,心领神会,精炼细磨,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才能产生传世之作。苏轼的哲理诗词正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其实近代研究者研究苏轼的哲理诗角度是新颖而多样的,只是忽略了苏轼哲理诗作为诗歌本身所代表的文体本身所呈现的特点。希望笔者此文能填补此空白。 综上,我国哲理诗自古就有,而发展成就到了苏东坡达到了新高,古之学者没有十分重视之,而近代研究者则从多角度去探视苏轼的哲理诗,便研究之余还不要忘记它文本本身方好。 参考文献 [1]袁枚.转引自《里克历代诗论》[M ].昆仑出版社 2006. [2]《宋诗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3]李渔《李渔随笔》 [M].京华出版社 2005. [4]许总《中国古代哲理诗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态》 载《学术月刊》1995 年第 12 期。 [5]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注引《续晋阳秋》。 [6]《文选》卷三十一江文通《杂体诗三十首》之十八拟张绰《杂述诗》注引许询《农里诗》。 [7]《苏轼词全集》 [8][法]保尔·戴密微《禅与中国诗歌》,钱林森译,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 13 辑。 [9]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第 1247 页 ,文物出版社 1984 年 [10]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第 139 页 ,中华书局 1982 年 [11]钱钟书《谈艺录》补订本 第 234 页 ,中华书局 1984 年 [12]王水照 崔铬《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3]郑熙亭《东游寻梦苏轼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 [1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5]《苏轼诗全集》 [16]周先慎, 裴贞辑《论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吸收与融合》北京大学出版社, [17]王文龙《试论苏诗的哲理性》(《东坡研究论丛》 苏轼研究论文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 [18]《苏轼诗选·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19]《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附:作者个人信息。作者:孙艳楠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幽默笑话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