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注册会员!在线投稿,发布笑话,分享快乐!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幽默笑话网 > 杂文随笔 > 文章内容

关于读书随笔的写作指导

作者: 幽默笑话网 来源: www.ymxhw.com 时间: 2013-12-15 阅读: 在线投稿

陈继英
  
  指导学生学会写读书随笔,培养学生写随笔的习惯,不仅有利于他们读写能力和思维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其人生发展也会有积极影响,其作用与价值毋庸过多阐述。
  
  为鼓励中学生深入而广泛地读书,深圳市读书月组委会已举办了6届深港两地中学生读书随笔大赛。近日,应深圳第十二届读书月组委会与深圳市教育学会邀请,我担任深港两地中学生读书随笔大赛评委,主管高中组读书随笔评审工作。审阅了几百份参赛作品,尽管发现了不少很好的随笔,但也明显看出中学生大多还不会写读书随笔。
  
  从评审的作品看,除较少优秀作品之外,大多只是介绍所读书籍的内容和一般特点。小说,是中学生最爱读的文学体裁,选读选写小说读书随笔的同学也最多,然而,大多数作品,只是泛泛介绍故事情节,介绍小说描写的人物,介绍时代背景等等,而真正写自己读书时的所思所想,写自己阅读时的心灵感动,写自己对书中某个环节、某种特点、某个问题的探究的很少。
  
  其实,同学们如果真正认真阅读了某本书,书籍的内容、语段、语言或是小说的人物情节总会有令自己心动的地方,读书时,随时记下这些感动和认识,集中一点,深入研究,写出一篇较好的读书随笔,并非难事,关键是读书要心动,写随笔也要写自己的心动。读书要有感动,不动情的读书,对青少年来说,其收获明显大减。
  
  为了使大家明白如何写好读书随笔,我想有必要先讲讲什么是读书随笔。
  
  先说说什么是随笔。
  
  “五四”新文学时代,现代随笔的创作繁荣一时,但“随笔”的命名与内涵都未得到统一,随笔作为一种文体也被左翼文学边缘化。
  
  对于什么是随笔,历来有两种划分:一种是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一种指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宋朝洪迈在《<容斋随笔>序》中说:“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这指的是一种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鲁迅先生在《集外集拾遗·<铁流>编校后记》中说:“觉得译文很拙笨,而且怕有错字、脱字,望看的时候随笔代为改正一下。”这里的随笔,指的随手下笔,属于后者。
  
  作为一种散文体裁的随笔,而其特点是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鲁迅曾在《书信集·致李小峰》一文中说:“我们几个人在选我的随笔,从《坟》起到《二心》止。”由鲁迅这些文章也可看出,这里的“随笔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这也是文人随笔的写法。
  
  而一般人写的生活随笔,也可以是散文的一种。生活随笔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心情、感悟、新观点、新发现的记述或阐发。写随笔,不必追求华丽的词藻,也不必讲究严格的形式。写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思人,可就事论事,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字数的多少,可随事随心而论,内容多可长,内容少可短。
  
  而什么是读书随笔?我们可做如下解释。
  
  它就是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或者感动等写下来而写成的小文章。
  
  作为深圳读书月的随笔大赛,当然应该写深入为佳,而把自己读书时的感动记下来,选好感动点,写好自己的感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是竞赛,主要看参赛者的认识思维能力,看读书后有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因此,写这样的读书随笔,最好是“选好一个点,打出一口井”。
  
  当我们读一本书时,忽然想到了很多类似的问题和相关的事情,此时应该拿起笔把它记下来,这才会利于自己的思想的升华和随笔的写作。当然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你曾经读过的很多书、很多类似的事情,把它写下来也是很好的联想。如果我们能下笔千言而思想深刻,表达与思想均令人耳目一新,这就是好随笔了。
  
  对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来说,这些看似简单的随笔,也可以培养我们思考问题的独特性,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与广度;同时,反过来也会完善我们读书的方法,提升我们的综合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这正是写读书随笔的价值所在。毛泽东读书善写随笔,已成为中国读书史和读书学习方法的典范,毛泽东一生酷爱读史,尤其青睐二十四史。1952年,工作人员为毛主席添置了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从此,无论在京还是外出,无论健康还是生病,这部史书始终伴随着他。直到逝世之前,重病缠身的他还用颤抖的手在几册《晋书》的封面上分别记下了"1975.8”再阅、"1975.9再阅"、"一九七五、八"等字样。毛泽东在日理万机之余,用顽强的毅力通读了历史长卷,有些史册和篇章还两遍、三遍、四遍地研读过。他在研读二十四史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写下了大量图画和批语。
  
  同学们从《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可以得到很多启发吧,你要想有更大的作为和事业,请拿起你的笔,随时记下你读书时的想法、感想与灵感吧!
  
  怎样把读书随笔写好呢?可以给大家提出如下建议:
  
  一、仔细阅读原著,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动。
  
  读书随笔主要是写自己的读书感想、心得体会。“感”是从读中产生的,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著的精神实质,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能认真阅读原著,能动情的阅读原著,写出有价值的感想来,这随笔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
  
  为了完善读书方法,我们应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要随时记下。还可要反复月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实质,还可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加以类比参照,甚至把自己想像成作品中的人物,与原著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人物对话;同时,要在原作上作上记号,如圈、点、划,或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点评与看法等等,这些对以后查找重点、对写随笔时引发联想会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我们的感受可能很多,就要有所选择。有些同学写的随笔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了,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使文章平平淡淡,不深不透刻。所以写竞赛随笔时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些富有哲理而对人生有启迪的片段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就是“选好一个点,打出一口井。”
  
  三、联系实际,由此及彼联想,写出丰富的内容,是获奖作品的突出特点。
  
  写读书随笔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但无论如何都要联系实际来阐发自己的感想。
  
  当然写读书随笔,也有一定要求,这就是要有“读”有“感”两个大部分。“读”,要有对原著有关情节内容的叙写,但应该写得简洁,像有的同学大量复述原作的内容,大量叙述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而缺少了自己的思考、思想的表达,就难以成为佳作,从参赛作品看,不少同学的作品,都是如此。写作时,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读”的内容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应该结合好。写作时可以引用原著的话,但引用要适当,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结构上,可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的内容,从中引出“感”,在重点写出自己的感受后,结尾可以回扣“读”的书籍内容,这当然不是固定的模式,我们可视情况自由地有个性地发挥,只要你读了书后,张开你的思想的风帆按照一定的航道自由航行,便可能到达自由而神圣的“彼岸”。
  
  附参考文献:
  
  1.宋朝洪迈《<容斋随笔>序》(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使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四库全书》、《洪氏晦本斋丛书》及《四部丛刊续编》均有收录,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标点本,分上、下两册。
  
  2.鲁迅《集外集拾遗·<铁流>编校后记》鲁迅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
  
  3.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央档案馆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线装本。
  
  附香港学生读书随笔一篇:
  
  兄弟?人性?
  
  ——读余华《兄弟》
  
  仁济医院王华湘中学6A游颖琪
  
  我本以为,兄弟,是一个关系微妙而血浓于水的名字。在余华先生的笔下,兄弟只是单纯的交易、虚假的亲属、相残的伦理。长期的儒家思想薰陶,孝悌尊敬师长是理所当然、永垂不朽的原则,但理想和现实往往都是背道而驰的。文化大革命,一场命运惨烈、本能抑压的时代,完完全全地扭曲人们的思想变化、荒谬奇怪的谬论油然产生。
  
  余华在书后说明:“现在的中国是一个伦理颠覆、浮躁纵慾的年代,什么事也有可能发生。”世界不断进步、追求文明开放,往往把违背道德的事合理化、一些平常人难以接受的事平常化,例如把兄弟间是互相残杀视为人性的真相,把统统都归咎时移势易的变化;再者,过度的破旧立新淹没了不少良好的传统道德思想,例如现今不少文坛作家把过多色情、暴力的描写加入作品,实无意义,纯粹不负责任地偏加个人思想色彩,令年轻一辈容易忘记文学作品的本意。
  
  看毕全书,文化大革命下的荒诞故事象是现今生活的先知、预告,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所有经济起飞、本性威迫、人性贪婪的情况都透过他们两兄弟表现出来,一切就是今天的写照,为名利而罔顾珍贵的情谊,为女人而大打出手、关系破裂,这些值得吗?但偏偏,这些事充斥今天的社会,成为见怪不怪的闲话家常,我们有可想过,人性之极端转变全因何事?正如书中人物,年幼时相亲相爱、互相扶持,以为一切能风平浪静,但事与愿违,他们两兄弟在这荒谬的时代下未来天翻地覆,拥有身家百万却一毛不拔,甘愿平凡却忍受被亲人夺去爱人,可见,真相是宿命,谁也不能掌握。
  
  虽然这书引起许多争议,国内传媒、批评家等都批评这书太多不切实际的理论,但我仍欣赏这书,因为书中人物刻画得细腻,轻易打动人心,在这余华先生讽刺了社会的种种黑暗面和不可思议,利用李光头这无赖角色表明人人心中都有其阴暗地方,长期的抑压会激放强烈的冲突,虽然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应学习新型主义的进步,开放文明,但我们也不应忘记以往的良好传统,尊重人道,才令社会更平衡、稳定地发现。

  • 上一篇:小班三月教育随笔
  • 下一篇:关于努力的文章
  • 相关阅读

    发表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