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注册会员!在线投稿,发布笑话,分享快乐!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幽默笑话网 > 杂文随笔 > 文章内容

最新杂文选粹

作者: 幽默笑话网 来源: www.ymxhw.com 时间: 2014-01-19 阅读: 在线投稿

约175190字。

  最新杂文选粹
  让自己的心慢下来
  日期:2010-01-12 作者:周云龙 来源:文汇报
  住的地方与上班的地方,不过一千米的路程。步行,十分钟时间;骑上一辆破车,六分钟左右,要是开上电动车,四分钟左右。
  不是要做什么速度的比较,我要说的是,不管选择什么交通方式,都要经过一个大的交通岔路口,而在这个路口等候绿灯的时候,我发现,步行的话,我倒是可以不急不忙,很有耐心地等着红灯不断倒计时;如果某天骑着自行车,就隐约觉得有些不太耐烦,而开着电动车时,行至路口,戛然而止,然后再经受一秒一秒的等待,心里真有点迫不及待,如果当时路面上没什么车,恨不得就直冲而去……问问开车的朋友,他们还真是这样想的。
  因为通信业、交通业、汽车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交流越来越便捷,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而今,在车上、在路上乃至在床上、在厕上,我们随时可以与朋友、同事、家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城市公交的车厢里常常是人声鼎沸,铃声爆棚,每天都像在召开一个个盛大的电话会议。本来要等半天,等一周说上的话,现在基本上可以“同步直播”。快是快了,同步是同步了,新的问题便应运而生了。比如,本来恋爱都靠鸿雁传书,发一封信,也许要十天半个月才收到,以至望穿秋水,而现在,对方五分钟电话不在服务区,或无人接听,这边就会精神崩溃,就会发疯似的不停拨打--典型的电话强迫症!
  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事情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便被不断删减、省略、模糊,在此同时,我们应对周边环境变化的耐心也被挤压了:车子稍有拥堵,有人就不停地按喇叭示威;电视里有了上百个频道,人们抓着遥控器调来调去,几秒钟一换,嘴里可能还在不停地骂:都是些什么节目!本来用电话线拨号上网,现在则天天挂在网上,网页刷新稍稍慢了一秒,有人就不断拿鼠标出气;本来,父母一年只看一次我们的期末考试成绩,现在孩子每一次周考,我们都要为之提心吊胆……
  为什么我们的耐心变得越来越小?也许是人心理的某种惯性使然,但也可能是人的内在欲望使然,这与“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同样道理。
  我们的生活节奏可能还要提速,信息的数量还会扩张,但是,假如我们的耐心越来越小,越来越少,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满意度会越来越小,我们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少,生活的质量会越来越低,我们会变得浮躁,变得抑郁,变得……不再是原来的自己。
  发展是谁也阻止不了的,但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慢下来。即使我们的工作不能慢,我们的交通工具、通讯工具不能慢下来,那么,我们的心还是可以减速、放缓。
  同事最近去了一趟祖国宝岛台湾,她喜欢那里的山水,更爱上了那里的人,令她念念不忘的一个细节是,他们从桃园机场到酒店,原本只有40分钟的车程,因为抵达宝岛的当天正好赶上周末,同时又是下班高峰,车子在路上“爬行”了一个多小时。沿途甲壳虫一样的小轿车密密麻麻,堵了数百米远,可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按喇叭。同事心里暗暗称奇,她承认即使像自己这样慢性子、好脾气的人,这个时候也难免会心急火燎,一定会忍不住按下喇叭提醒前面的人快点快点,或者纯粹就是为了表达一下焦急的心情。宝岛上的人怎么能做到那样呢?台湾中旅的梁导把它解释为“习惯”,他们已经习惯了再堵也不去按喇叭,因为这会给城市增加噪音。
  我的一个从国外回来的朋友也说了相似的情景:在英国,等公交的乘客看起来就像一尊尊雕塑,没有烦躁不安的晃动,也没有狼奔豕突的追赶,只是安安静静地等候。或许,在这样一个加快节奏的时代,我们除了适应,也还要培养另一种相反的心态,那就是多一点耐心,让我们的心慢下来。不然,内外都是快,两头夹攻,你追我赶,人的身心是受不了的。
  追求生活的情趣化
  日期:2010-01-09 作者:黄波 来源:文汇报
  “天下第一玩主”王世襄先生于去年11月28日辞世。各大媒体的报道中,记者给他所加的头衔有“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等等,其实这些头衔远未穷尽王先生的成就。他擅长书法,堪称“书法家”,又精通饮食之道,写过谈吃的美文,称之为“美食家”并不夸张……在其丰富的人生面前,这些林林总总的头衔都显得过于单薄了,如果硬要给他送一顶桂冠,“情趣大师”大概最为恰当。
  是的,追求生活的情趣,在平凡物事中寻找丰富的蕴含,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就这样自然修炼成了“大师”。现在大家都在讨论王世襄工作所具有的巨大文化意义,但似乎有必要指出,这种意义于王先生本人来说,应属“无心插柳”。他当初在收藏那些或稀奇古怪或稀松平常的玩意儿,下工夫探究本末时,其原动力就是单纯的“喜欢”。不论货币意义上的世俗“价值”,还是文化意义上的精神“价值”,原都在其考虑之外。也只有这种最纯净的情感,最自由的心灵,才能久远地支撑一个人在一种简单而丰富的生活中如醉如痴。
  “这样的人以后很难出现了!”面对王先生的辞世,类似的感叹让人五味杂陈。我们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在多方面取得惊人成绩的文化老人,更大的遗憾也许还在于,随着王先生的辞世,“生活情趣化”有成为绝响的危险。
  略知传统文化的人就都知道,生活情趣化本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尽兴而返”的魏晋名士,“自笑平生为口忙”的苏东坡,都以自己的个性将平淡的生活演绎得趣味盎然。只是社会几经变迁,生活的情趣化于当下才越来越为人所陌生。如果没有王世襄,我们或许很难知道,原来生活居然还可以这样过。
  追求生活的情趣化,当然也是需要物质基础的。有心人当能注意,王世襄先生的各项成就虽早有基础,但均大放光彩于其下半生,正是其衣食无忧、生活稳定的黄金时代。然而,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这仅是生活情趣化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其他主客观条件也不可少。首先,应该像王世襄先生那样情感纯净、心灵自由,没有这一点,家财万贯也只能催生以吃天价饭为荣等恶趣,而“恶俗化”实为“生活情趣化”的第一个敌人。其次,一个在文明线上的社会,不应以生活一律为特征,崇尚粗鲁、粗陋,限制人们追求高雅和精致。“粗鄙化”实为“生活情趣化”的第二个敌人。我们这个社会,一度把“粗鄙化”当作生活的正轨,随着经济的发展,口袋鼓起来的人们又陷入了比拼豪富的“恶俗化”陷阱,这都与“生活的情趣化”背道而驰。王世襄先生的存在,及其逝世,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个重新思考生活的机会呢?
  “生活的情趣化”不可能成为所有人的目标,对于尚在为温饱奔波的人,要其生活现实与精神向往相一致,很可能是一种苛求。但无论是谁,至少有一点是可以实现的,那就是:避免恶俗趣味。
  “直言”有待双向容忍
  日期:2009-12-02 作者:司徒伟智 来源:文汇报
  翻开刚出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1976-2000年)》,先读主编朱鉄志的序文,不由就想起他去秋的另一篇序文来。
  比起前者纵论二十余年中国杂文演化的洋洋大观,后者显得单薄哩,不过文中评析陈乃举一本《秋实集》的文字,却也独具特色——特色就在坦陈“不足”上。都是杂文家,彼此相熟,优点一五一十如数家珍了。然而知根知底,就也知不足了:“乃举的个别杂文‘述’有余而‘论’不足,似有虎头蛇尾之弊。”“杂文作为艺术的政论,‘论’是灵魂,述为论服务。”就此探讨,达五百言。

  • 上一篇:【杂文】岸本齐史的老婆(图)(1)
  • 下一篇:新世紀杂文特点浅论
  • 相关阅读

    发表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