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注册会员!在线投稿,发布笑话,分享快乐!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幽默笑话网 > 杂文随笔 > 文章内容

真话的空间

作者: 幽默笑话网 来源: www.ymxhw.com 时间: 2014-01-16 阅读: 在线投稿

内容简介:

  在几十年以前,人们就对杂文这一文体有过精辟的论述:它是投枪,是匕首。证之五十年的风风雨雨,这确是颠扑不破的绝对真理——什么时候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历史和现实的主人,什么时候杂文就呈现出直刺社会丑恶、毫不留情的卓然雄姿;什么时候封建势力、官僚主义和文化专制主义疯狂肆虐,什么时候杂文就低靡萎顿,甚至消失殆尽。杂文和杂文家的命运,从来都是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的。诚如严秀所说“国家兴,杂文兴;国家乱,杂文亡”。从五十年杂文走过的曲折道路中,我们可以得到深沉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感悟。


--------------------------------------------------------------------------------
作者自述:

   199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盛典到来之际,我们作为杂文作者和编者,也在以特有的方式,思考着拿什么奉献给自己的祖国。当过多的鲜花和赞誉接踵而至的时候,我们想到了自己熟悉的杂文,想到了建国五十年来思想文化的风风雨雨,想到了无数前辈走过的曲折而艰难的道路,想到了哪些浸透血污和泪水的思想结晶。

  以梳理杂文的方式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对前辈思想者的尊敬,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后人的交代,这是我们选编本书的根本动因。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五十年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一个年轻的共和国来说,却是饱含风霜雨雪的漫长历程。在这个一言难尽的历史进程中,既有新生的喜悦、再生的欢愉,也有毁灭的痛苦、失落的惆怅。一部新中国杂文的历史,就是杂文家同国家民族同甘共苦的历史,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精神、自由品格张扬与压抑的历史,就是新中国思想解放历程曲折演进的真实写照。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能够看到知识分子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满腔赤城,也能看到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习惯势力、旧有传统对新思想、新观念、新见解的压抑和封杀。杂文这朵坚强而脆弱的小花,在风雨中飘摇,在崖缝中挣扎,显示出威武不屈的雄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杂文的历史命运,正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真实缩影。

  新中国虽然走过五十年风雨历程,但杂文的发展并未同步行进。个中缘由不在杂文的自我封闭,而在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当代杂文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形成了三个规模不等的高潮:一是1956—1957年初夏反“右派”之前,在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之后,延续不到一年时间;二是1961—1962年,即为了挽救“大跃进”所造成的危急局面,在国民经济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在文艺方面提出“文艺十条”、“文艺八条”之后一年多的时间;三是打倒“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告“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至今的二十年间。“三个高潮”断断续续半个世纪,然而累积起来不过二十多年而已。从总体上说,“文革”前的十七年,是杂文战战兢兢、小心摸索的时期;“文革”十年,是包括杂文在内的所有文学艺术全面荒芜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的二十年,是杂文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建国后杂文发展最为迅速、成就最为壮观的时期。然而就是这二十年杂文的发展,也并非一马平川、毫无羁绊。杂文的兴衰,总是随着思想解放的力度和舆论空间的大小而起伏的。

  一

  以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化会为标志,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文学史家所说的“当代文学”时期。建国后的两三年,国家虽然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但新的人民文艺却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局面,各种文学样式不断涌现佳作,文学新人也不断出现。然而,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杂文,却显得相对沉寂。尽管有夏衍的百余篇专栏文章、有“马铁丁”(陈笑雨、张铁夫、郭小川)在《长江日报》上发表的“思想杂谈”、有1953年《人民日报》集中发表的一批杂文、有1954年上半年由于引进苏联“小品文”带来的杂文的短暂“繁荣”、有1956年《中国青年报》“辣椒”副刊的系列短文Z但就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杂文创作是相对萧条的。直到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以后,杂文才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一次真正“复兴”。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为例,从1956年7月1日起,到1957年6月6日止,“花边”内外的大小杂文发表五百篇左右,作者二百余人。篇目之多,作者之众,影响之大,实属空前。从作者上看,包括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周建人、夏衍、艾青、臧克家、田汉、何其芳、邓拓、徐懋庸、林淡秋、袁水拍、曾彦修等一大批作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可谓名家云集。从题材上看,可谓国际国内、大事小事、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天上地下、山南海北、风土人情、言谈举止无所不谈。从文风上看,清新活泼、潇洒自由、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少有“八股腔”或“新闻体”。然而随着1957年6月反右运动的扩大化,一大批老中青作家被“错划”,杂文短暂的繁荣局面随即销声匿迹。1961年至1962年间,随着对“大跃进”带来的严重后果的初步反省,特别是不打棍子、不抓辫子、不扣帽子的“三不主义”的提出,杂文创作再次呈现出相对兴旺的局面。但这一次的“繁荣”不像上一次作者面那样宽,其突出特点是多为高级于部写专栏,如北京邓拓的《燕山夜话》,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三家村札记》,夏衍、孟超、唐彥Φ热说摹冻ざ搪肌肪褪钦庋?

  • 上一篇:林鹏“随笔文丛”展现读书人的学识和担当
  • 下一篇:背着粪筐,侃杂文的批判!
  • 相关阅读

    发表笑话